7月26日,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倡议——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,并初步考虑将总部设在上海。这一倡议不仅与大会“智能时代,同球共济”的主题高度契合,更彰显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引领全球治理、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决心。
在全球化不断深化、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,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量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世界。它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,也是带来诸多挑战的新领域。
正如李强总理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的,“如何在发展和安全之间寻求平衡,亟需进一步凝聚共识。无论科技如何变革,都应当为人类所利用、为人类所掌控,朝着向善普惠的方向发展。人工智能也应当成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。”
诺贝尔奖与图灵奖的双重得主、“AI教父”杰弗里辛顿教授在本届大会的演讲中,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:“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办法,训练AI,让它不想消灭人类。”这是对技术发展方向的警醒,更是对国际合作紧迫性的呼唤。面对如此复杂且深远的议题,唯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紧密协作,才能有效应对潜在风险,确保AI的发展造福全人类。
设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,是为了更好应对AI带来的挑战。AI的发展超越了国界,其影响也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。从医疗健康到教育公平,从气候变化应对到经济转型升级……AI技术的应用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,也伴随着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伦理道德等多重风险。
正如辛顿所言,AI智能体拥有自我复制与目标管理的能力,一旦失控,后果不堪设想。因此,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,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。
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的构想,对于AI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多重好处。通过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,各国可以共同探索AI技术的前沿领域,推动技术突破与持续发展。在尊重各国政策和实践差异性的基础上,逐步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AI全球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,确保AI始终沿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。
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看,合作组织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、包容、安全的 AI 生态环境。发达国家可以分享先进的技术经验与治理理念,发展中国家则能借助合作平台提升自身AI能力建设,缩小数字鸿沟。如此,全球AI发展才能实现普惠共赢,而非少数国家的专利。
中国的主动作为,既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,更是出于对全球共同利益的考量。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取得显著成就,拥有庞大的数据资源、丰富的应用场景以及强大的科研实力。倡议成立合作组织,是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,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。
此外,中国在AI治理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,能够为全球治理框架的构建提供有益借鉴。初步考虑将上海作为总部所在地,也是基于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活力。
从首届人工智能大会的初试啼声,到如今全球瞩目的智能高地,上海以八年深耕铸就AI产业黄金走廊:2025年一季度,上海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,形成徐汇“模速空间”与浦东“模力社区”双核驱动,诞生了智元机器人等标杆企业,更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枢纽,构建起“技术研发-场景落地-产业协同”的全球创新生态。
由此,上海具有全球AI治理“试验田”的独特价值——这里既有产业实践的深厚积淀,又有开放包容的创新基因,更能通过合作机制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全球共识,为智能时代的全球共治提供“上海方案”。
“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”,强调的正是全球各国在AI领域的携手共进。唯有秉持这一理念,各国才能在AI的浪潮中稳健前行,共同驶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